對簡政珍放逐文學有研究的人來幫我解惑1下0.0 請問「簡政珍對「放逐」的感受猶有另外1個層次。他說,作為1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,從小就著迷於1個想像的江山,特別是中國的古典詩詞更增加他想像故國家園的根據。但是現實的中國和想像的中國註定沒法結合,這層宿命的失落讓簡政珍、也讓許多台灣子民產生1股沒法抹去的鄉愁,因此血液裡不免要流著放逐的因子。放逐是時空的錯失,書寫放逐是對個人存在的思考,他博士論文對台灣放逐文學母題的探討,正是文學中時空異位所構築的美學。」這1段是我在網路上查到的,有人可以幫我解釋1下這1段嗎?我有點看不太懂為甚麼現實的中國和想像的中國註定沒法結合?放逐是時空的錯失,書寫放逐是對個人存在的思考,他博士論文對台灣放逐文學母題的探討,正是文學中時空異位所構築的美學。」他為甚麼這麼說?文學中時空異位又是甚麼意思?大概就這樣,感恩,越詳細越好哦 最好解答: 對簡政珍放逐文學有研究的人來幫我解惑1下0.0 簡政珍,195○年生,台灣省台北縣人。 政治大學西語系畢業,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,美國 奧斯汀德州大學英美比較文學博士。 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主任、《創世紀》詩刊主編。 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。 著有詩集《季節過後》、《紙上風雲》、《歷史的騷味》、《浮生紀事》、 《失樂園》等8種,論著《空隙中的讀者》、《語言與文 學空間》、《詩心與詩學》、《電影瀏覽美學》等多部,並主編 《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》、《新世代詩人精選集》等。
簡政珍誕生於北台灣「黃金的故鄉」——金瓜石。自從電影《悲情城市》打響了這座小小山城的名號以後,每天都有穿流不息的遊客慕名而來。不過,他幼年眺望大海的心情和大部份的遊客全然不同;就猶如他寫詩讀詩的方式,也和大部份的讀者不太1樣。
詩與歌 和多數孩子1樣,簡政珍在小學5年級也迷上武俠小說(當時的武俠小說是半文言文寫的),躲在棉被裡耽讀小說的滋味,是那1世代共同的甜蜜經驗。不過在升上初中2年級以後,他開始對武俠小說失去興趣,用現在的眼光來看,書寫受限於固定的模式和重覆的敘述多是主要的緣由,所以他改看中國古典小說。初中時期,簡政珍的作文1直很好,有1回不知道是甚麼原因,作文課他交了1首「詩」給老師——那時的他以為只要句尾壓韻就是詩了——結果卻得到1個空前的低分:「丙下」。他還記得老師批了1句話:「文章都寫不好,還想寫詩?」這個刺激對他有很大的啟發,他說:
「90年代早期,我有1次應邀到北京做1個演講,聽到當地人說『詩歌』、『詩歌』,我就跟他們說『詩』和『歌』是不1樣的。歌本身強調的是壓韻,要求文字在唱頌的瞬間便可以讓聽者瞭解,而詩本身需要回味,聽者在『聽到』與『理解』之間有時間上的落差。初中那次作文是1個成長的體驗,我約略知道詩不只是壓韻的問題,詩還要有內涵,是1種意象的思惟。所以當初的刺激對我深具啟發性。」
上了高中以後,影響簡政珍最大的是國文老師和英文老師。由於自己作文很好,國文老師希望他大學考中文系;由於英文程度不錯,英文老師鼓勵他大學唸英文系。在這兩難之間,當時的1個「錯覺」影響了他的決定,但那是1個使人慶幸的「錯覺」:他以為在外文系只要英文好以後就無往不利了。這固然是個「錯覺」,但是由於這個「錯覺」,他才能順利地在外國的文學與哲學天地裡翱翔。大專聯考填志願時,他每一個學校都只填英文系或是外文系,放榜以後,他就到了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(也就是英文系)就讀。
語言和文學 4年大學生涯,簡政珍認為自己其實不用功,大4那1年乃至成了逃課專家,常常留連於牯嶺街的舊書攤。不過他愛看書的嗜好沒有改變,由於課堂上討論瀏覽的進度比較慢,「逃課彷彿是為了能看更多的書」。為了能讓自己有更多的文學作品,他決定投考研究所,結果他以第1名的成績考進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。 但是研究所的生態卻令他很訝異,由於研究所主要是提供學術的基礎訓練,這和他1心只想看文學作品的嗜好很有差別,連帶地著落他才初燃的寫詩熱度。 後來簡政珍在林燿福教授的指導下,以《愛默生的辯證文體》取得碩士學位。他記得當年口考委員之1的朱炎教授,還戲問這篇論文林教授到底幫了多少忙,主要是裡面有很多哲學的思考。簡政珍表示,自己的個性比較不合適整理資料,和考證式的研究,他比較喜歡美學的研究,比較喜歡思惟性的題材,難怪朱炎教授會覺得這不太像是研究生的論文。 研究所畢業後,簡政珍進空軍官校服役擔負英文教官。由於教學負擔其實不太重,所以他1方面為唱片公司擔負古典音樂唱片的解說和翻譯,1方面利用這個機會重讀美國文學。這次的瀏覽帶給他莫大的震動,當時在學校聽老師講課時,歷來沒有發現某些詩的精采,現在的他有1股很大的渴望,想把讀詩的感受傳給他人。他說自己知識的積累來自學校,但是對文字的敏感度卻來自個人的體驗。就詩「感覺」的啟發而言,老師當初帶給他的其實不太多,所以他希望將來自己教書時,也能把對詩的感覺轉達給學生。他認為:
「回顧過去,面對未來,我認為好老師應當是有能力讓學生發現自己既有的潛能。學術訓練固然是必要的,但我認為能夠啟發學生的潛能更加重要」
由於唸研究所時領了大同工學院的獎學金,所以退役後要到大同工學院教兩年書。簡政珍說,從政大到台大,他歷來沒有想過要出國進修,只圖安穩地找個學校教書就心滿意足。可是當年的大同工學院素以將老師當作員工管理著名,學校重視的不是你研究教學的能力,而是能配合他們的管理。所以這才開始決定出國唸書。他笑稱這是1種「逆增上緣」,亦即在逆境中創造自己向上的緣分,因而在教了兩年書以後,他申請進入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。 2008-0511 15:08:37 補充 放逐詩學 簡政珍到了奧斯汀以後,非常喜歡它的環境,由於這裡充分鼓勵學生奔放的想像力,師生之間是1種相互合作、相互學習的關係,任何人只要有潛能便可以夠充分發揮。在這樣子的氣氛下,簡政珍以《台灣放逐文學的母題》取得博士學位,並得到該校的博士論文獎。 2008-0511 15:08:50 補充 他說,很多以其他作家為證的研究,其實都是描寫論者自己。作為1個異國遊子,離鄉背景的切身經驗,固然讓他特別能夠體會放逐詩人的心情。但是,簡政珍對「放逐」的感受猶有另外1個層次。他說,作為1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,從小就著迷於1個想像的江山,特別是中國的古典詩詞更增加他想像故國家園的根據。但是現實的中國和想像的中國註定沒法結合,這層宿命的失落讓簡政珍、也讓許多台灣子民產生1股沒法抹去的鄉愁,因此血液裡不免要流著放逐的因子。放逐是時空的錯失,書寫放逐是對個人存在的思考,他博士論文對台灣放逐文學母題的探討,正是文學中時空異位所構築的美學。 2008-0511 15:09:03 補充 210年來,簡政珍對台灣放逐文學延續保持關心,行將出版的新書《放逐詩學——台灣放逐文學初探》,就是他以當年博士論文為基礎然後大幅改寫的力作。二者比較起來,他認為新作的理論思惟比較深厚,博士論文階段只是討論文學現象,現在則具有了詩學的深度,是「借他們的作品談我自己的詩學」,簡政珍說。 2008-0511 15:09:14 補充 瀏覽和創作 取得博士學位回國以後,簡政珍到中興大學外文系任教,除詩學研究,他的創作質量也開始增加。到目前為止,他已出版包括《詩心與詩學》在內的多部文論集,第8本詩集《失樂園》也在2○○3年5月出版,是同時兼顧詩論和詩創作的名家。 談到瀏覽和批評,簡政珍對目前流行的習性很不以為然。他每每告誡自己的學生,要他們去除「目的論」的瀏覽方式。他認為這類瀏覽方式有時太在乎尋覓作者的意旨,有時以讀者想要印證的目的取代作者的目的。這樣的瀏覽很難真正感遭到文本潛伏的深度。他特別強調: 2008-0511 15:09:30 補充 「瀏覽的時候,要暫時把理論框架擺1邊,由於如果太意想到要運用自己的知識,就會忘掉文本的存在。如果作品被切手切足地放進1個理論框架,讀1首詩等於謀殺了1首詩。換句話說,人由於有太多自我的理論,主體意識常常跑到第1個層面,這樣就很難容納文本,很難進入文本的情境。」 2008-0511 15:09:44 補充 簡政珍說,對1首詩沒有感覺的人,很多時候是由於對人生沒有感覺;相反地,對人生有感覺的人,對語言也會比較敏感,能透過文字細緻體會人生。他說,當年在奧斯汀1共修了108個學分的文學理論課,可是講授1篇小說或是1首詩時,不管束書或演講他都很少攀附理論。他舉新批評詩人詩論家Robert Penn Warren的話為例:很多批評家把詩看做是怪獸的頭,所以看1個頭就要砍1個頭,這樣才能馴服怪獸。這些批評家的問題在於太想掌控1首詩,所以1直找理論框架套來套去,套到最後詩的本來面貌就不見了。 2008-0511 15:09:56 補充 他在《詩心與詩學》的代序〈詩是感覺的智慧〉,談的正是多數批評家這類「感覺」能力的喪失。他認為現在的批評家要嘛套用理論,要不就套用術語,我們越來越難看到批評家為1首詩而動容,只看到他們用機械性的反應取代對文字的感覺,只看到他們輕易地把詩歸類為某某技能流派、某某理論策略。他乃至懷疑現在很多的批評家已沒有能力將文字視覺化,沒法透過意象感受人生,因此只好搬弄演練理論的框架。所以他1貫的主張是:「詮釋要基於有感的瀏覽才故意義。」批評家要從文學作品中感受生命,才可能把感情昇華成哲思,如此才能從1個批評家變成文學思想家。他對自己的期許更是如此。 2008-0511 15:10:09 補充 意象思惟 如此的瀏覽觀,固然和他的創作觀是分不開的。關於這1點,詩人洛夫在為《失樂園》寫的序裡談到,簡政珍詩作的不同凡響的地方,是「1種超出現象的形而上的思考,而這類思考不是1般的抽象邏輯」。如果要進入簡政珍詩的堂奧,首先必須掌握他「意象思惟」的基本詩學。那末何謂意象思惟呢?洛夫說:「就是透過1種沉默的意象語言來轉達詩人對歷史、現實、生命和自然的深層體悟。」 2008-0511 15:10:33 補充 簡政珍說,對讀者而言,瀏覽的問題是探索詩如何處理現實,而不是把詩還原成現實事件;對作者而言,創作的問題是思考如何把現實表現在詩中,也就是構築1個「詩化的現實」。至於這個「詩化的現實」如何構築,不能透過抽象的語彙為之交代,由於諸如「美麗」、「醜陋」、「快樂」、「痛苦」等抽象意念,都不足以準確轉達出詩人的感情,所以詩人要選擇具體的意象來描寫,也就是透過「意象思惟」的方式來創作。他說: 2008-0511 15:10:46 補充 「我的詩作都不直接寫出「快樂」或是「痛苦」的字眼。嘴巴不喊出1種感覺,而是要你自己透過意象去感受那種感覺。不過詩的沉默並非啞吧,它要表現出對生命的感受,和哲學的厚度。只是哲學家是用抽象的思辯說服你,詩人是意圖象感動你。」 2008-0511 15:10:58 補充 簡政珍的詩幾近全和現實人生有關,就像洛夫說的,他的詩作大概朝兩個方向發展:「1是對荒謬的存在本質作形而上的反思,1是對現實人生作尖銳而無情的揭露和批評。」但是他自己其實不用露骨的、抽象的、淺薄的語言,來處理鄉土、社會、政治、乃至於人生的素材,他希望到達的目標是:用沉默而不吶喊、意圖象思惟的方式,來轉達他對生命的感受,表現出詩的哲學厚度。就像他所說的:「詩又不是陳情書,也不是吶喊的口號。」他筆下詩化的現實,發出的是苦澀的笑聲。 舉1首他被選入8106年年度詩選的詩作為例: 2008-0511 15:11:08 補充 過年的時候 你在幾千里外磨牙? 那是歲月嘰嘰喳喳的聲音? 到了這個年齡 牙根已穩固 別離的滋味也禁得起咀嚼
你嘗到甚麼特別的味道嗎 桌上沒有魚肉 可能有1些粉絲和豆乾加菜 你是否是依然以5穀米 計算吃素的日子?
最渴望的1道菜 是餐桌旁邊的電話 喂,你的聲音有特別的風味 我的喉嚨被?嗆住了 2008-0511 15:11:14 補充 這首詩題名為〈過年〉,講的是過年時思念的情緒,但詩中沒有任何「思念」的字眼。詩人透過形而下「吃」的」動作,反而牢牢表現出抽象的「思念」。結尾的詩行,詩中人聽到電話裡對方的聲音而梗咽,他卻寫道:「你的聲音有特別的風味/我的喉嚨被?嗆住了」。這就是簡政珍的「意象思惟」。 相干詞: 簡政珍 過年,簡政珍 磨牙,簡政珍 輪迴,簡政珍 作品,簡政珍 畢業考,簡政珍的詩,簡政珍失樂園,簡政珍介紹,簡政珍特點,簡政珍 風格 簡政珍,放逐,大同工學院,文學,朱炎,中興大學外文系,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,研究所,研究,mdash其它回答: 意見:
|